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教研組🦹🏻♀️,於2022年5月27日上午10點到11點在高州校區教學樓312教室開展2021-2022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教研活動🦹🏻。本教研組共有9位老師⛹🏼♀️,8位參加了活動。本次活動首先由沈海濤老師上本學期公開課一節,然後集中評課𓀋,評課內容包括5月23號教研組長吳倩的例行公開課和當天沈海濤老師的公開匯報課。
一、旁征博引、深入淺出 V.S.角度新穎、解釋透徹
沈海濤老師以王維具體作品為中心,結合王維生平和畫論📜,佐以禪宗理論😶、現代詩歌,講解王維的山水田園詩👊🏽,重點是講解《終南山》🥀、《鳥鳴澗》兩首代表性的作品。課後🙇🏿♂️,教研組成員一一發表意見,認為沈老師的課內容充實🚳,安排合理,從作品出發,旁征博引,天馬行空,又深入淺出。亮點是講解《終南山》的時候⛓,結合王維的繪畫理論,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了王維詩歌的“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”。
沈海濤老師上課現場↑
吳倩老師的《三國演義3》是在學生自主講解了四節課《三國演義》之後,作為老師補充講解🏃🏻👤。吳老師的課角度新穎——從“真假”諸葛亮入手,對比史書上的諸葛亮和小說中的諸葛亮,說明《三國演義》人物塑造的特點和透析《三國》作者塑造“諸葛亮”的文人心態。這種講解,給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解讀方式。
吳倩老師上課現場↑
二🏄🏼♂️、不足之處: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
沈海濤老師的課不足之處🙅🏿♂️,主要在於教師講的太多,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。翻轉課堂,增加學生參與度,激發學生的主動性,這是目前我們教研組的主要改革方向。沈老師也表示,他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加以改進🤾🏻🫃🏼。而吳倩老師的課,因為是在學生已經主講完成的基礎上進行🧑🏼💼,所以,本節課學生不參與。
通過這兩節公開課的集中研討,我們教研組交流🧎🏻♀️➡️、討論了各自教學中想法和疑慮🙆♂️,進一步確定了加深課程改革和課程思政的教改方向⏮。
(通訊員:吳倩 )